通过提高臭氧溶解效率实现家用小型化
松下旨在“为所有人提供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”,从居住空间、公共·商业空间到火车和汽车等移动空间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净化空气质量和改善用水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 那么,是怎样实现用水环境的清洁的呢? 答案就是「诺安活水」装置。 该装置可以在家中高效地产生对除菌、防霉和除臭有效的「诺安活水」(臭氧水)。 「诺安活水」装置将成为家居空间中实现“用水环境的清洁”必不可少的部分,例如卫生间、卫浴空间、浴室和厨房。
松下「诺安活水」装置的除菌效果
当水中的臭氧与细菌接触时,其中一个氧原子分离并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,使细菌的细胞膜变性和受损,从而失去活性,达到除菌效果。同理,可以通过使臭源物质变性来达到除臭的目的。
在视频中,添加了「诺安活水」的试剂* 颜色立即变为透明。
这是「诺安活水」装置产生的「诺安活水」分解去除细菌的视觉表现。
*视频中,“有细菌的状态”是用浅蓝色试剂假定表示的,并不是真正的细菌。
实验表明,该装置产生的「诺安活水」可有效抑制99.9%以上的细菌和真菌(数据来源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报告EWCx-21-2065)。
「诺安活水」是溶解了臭氧的水。对比臭氧在空气和水中的情况,如果浓度相同,则在水中溶解臭氧的分子数量更多,效果更好。此外,由于它是一种液体,可以更加有效地作用于目标物体。
有效去除水果蔬菜表面残留的农药
低浓度敌敌畏 [*1]
降解率
99.8% [*2]
高浓度敌敌畏 [*3]
降解率
97.1% [*4]
可用于餐具、刀具、 厨具、奶瓶等的 洗涤消毒
金色葡萄球菌
除菌率
≧99.9%[*5]
大肠杆菌
除菌率
≧99.9%[*6]
去除腥味、蒜味 等异味
腥味-布
臭气强度降低
△1.4强度[*7]
蒜味-布
臭气强度降低
△1.6强度 [*8]
厨具、餐具、水槽都可以浸泡防霉
甄氏外瓶霉
抑制率
≧99.9%[*9]
小知识:臭氧具有强氧化作用,对除菌、防霉、除臭等效果显著,且不具有残留性。
应用场景
水周边的除菌・脱臭+除农药
# 01 特点
采用了适合家电等小型商品的电解方式
采用低压直流电导通特制的固态膜电极正负两极电解去离子水,使水在特制的阳极溶界面上失去电子使氢氧分离,氧在高密度电流作用下获得能量,并聚合成臭氧。
溶解率高
结构简单
通过低压电路实现
能实现小型化
# 02 特点
仅需水和电就能产生「诺安活水」
「诺安活水」装置配备了BDD电极,可在简单的层压结构中有效产生臭氧。
使用金刚石电极,O3发生量高
# 03 特点
臭氧溶解效率高
生成臭氧水的通常构造,未溶解的臭氧变成气体并以气泡的形式出现。 在松下开发的斜缝构造中,由于电极形状是特别设计过的,能更加有效地溶解臭氧,因此几乎看不到气泡产生。这种独特的结构提高了臭氧溶解的效率。
一般构造
倾斜缝隙结构
# 04 特点
易于搭载水相关产品
「诺安活水」装置的大小为 153 x 22 x 32 mm,相当于手掌大小。 此外,它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装置,只需连接进/出水口和电源端,便可灵活运用于家庭等各种与水有关的设备中。
[*1] GB2763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4.71 参考 ( 低浓度 = 菠菜敌敌畏最高制限值浓度 * 蔬菜可放入质量 / 水量)。
[*2]【实验方】中国家电研究院 【实验方法】在含有农药的容器中以1L/min流入臭氧浓度为0.33mg/L的机能水至8L,浸泡5分钟后农药降解率。
[*3] GB2763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4.71 参考(高浓度 =6 倍 * 菠菜敌敌畏最高限值浓度 * 蔬菜可放入质量 / 水量)。
[*4]【实验方】中国家电研究院 【实验方法】在含有农药的容器中以1.5L/min流入臭氧浓度为0.33mg/L的机能水至8L,浸泡5分钟后农药降解率。
[*5]【实验方】大阪府立大学 【实验方法】在含有菌液的容器中加入臭氧浓度为0.5mg/L的机能水,浸泡3分钟后可达到99.9%以上的除菌率。
[*6]【实验方】大阪府立大学 【实验方法】在含有菌液的容器中加入臭氧浓度为0.5mg/L的机能水、浸泡1分钟后可达到99.9%以上的除菌率。
[*7]【实验方】松下生物安全实验室 【实验方法】臭氧浓度为0.33mg/L的机能水以1L/min冲洗腥味布15秒,与自来水以1L/min冲洗15s相对比后多降低的腥味强度。
[*8]【实验方】松下生物安全实验室 【实验方法】臭氧浓度为0.33mg/L的机能水以1L/min冲洗蒜味布15秒,与自来水以1L/min冲洗15s相对比后多降低的腥味强度。
[*9]【实验方】大阪府立大学 【实验方法】在含有菌液的容器中加入臭氧浓度为0.5mg/L的机能水、浸泡3分钟后可达到99.9%以上的除菌率。
以上所有性能均非搭载在贩售商品中的测试结果。
本页面所称检测数据仅为该装置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达到的试验结果,本装置安装于具体产品中的数据请参考具体产品的检测报告。
Copyright © Panasonic Corporation of China 2024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2790号 | 京ICP备05031335号